《明末:中州崛起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八一中文网81kz.com
短时间内就被李岩给压下这么多的课题,军工部门负责火枪的团队心理上承受的了巨大压力。李岩倒也没有逼着他们立刻就能拿出完善的成果出来,让火枪研究团队自行苦恼着摸索,李岩自己则转入铸炮的团队。铁匠们这几天在军工部门的协助下已经把设备给安装完毕,此时的进度已经进入了相当关键的阶段。
王钧也算是有真能耐的,拿到了李岩的火炮设计图纸之后,他与李岩的军工部门一起铸成了比较精细的模具。用铁水浇筑火炮,首先就得有模具,模具自然是越精准越好。即便是五倍身管比的火炮,炮膛也是越直越好。
笔直的圆柱体该怎么制作?对于普通匠人来说,这是个大问题。对于李岩来说,有了比较精细的文具之后,反倒是容易很多。把圆规定死角度,在很多纸上画出同样的圆,把这些圆小心的裁切下来,叠在一起。用细细的竹篾子固定位置,这就是最个基本的圆柱。
在纸质的圆柱外面涂上一层蜡,用石膏把这个柱体裹起来,等石膏凝结之后,把纸柱抽出来。再向石膏模子里头注入蜡油,等蜡油凝结,把外面的石膏打碎,就得到了比较好的柱体。有了这柱体之后,就可以进行数次不同材质的倒模。虽然每次倒模之后精度都会下降,可这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。
李岩也已经竭尽了自己的能耐,即便是精度下降,他也只能接受这个事实。这年头的大明铸炮水平不落后,是铸炮的成本被贪污了,铸造出来的火炮炮管内部都是凸凹不平,此等火炮打出来的炮弹就如同大明的行政能力一样,只能用“不靠谱”三个字来形容。
想造可靠的火炮,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用水压机锻造出一根钢柱,再用机械在钢柱上钻出一个孔。金属经过水压机的处理,金属内部结构会变得非常均匀致密,再有退火等消除应力的工序,造出的火炮炮管质量与寿命都会大大提高。
当然这是二百五十年后的技术。
不过有李岩拍板,土法造炮——铸炮场开始运作起来。化铁的炉子已经开始使用,煤炭燃烧时产生的强烈热力让靠近的人都有种身陷火海的感觉。尽管是初春,所有参与的工匠以及军工部门的战士们,都穿的极厚,罩在外面的外衣上还都湿了水,尽量的通过水份蒸发来带出去些热力。
这种火窟般的冶炼环境就是农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一道鸿沟。工业国能够通过发展重工业,制造出大量的机械设备来解决单靠人类独自不可能完成的生产。而且经过不断的技术积累与研发,工业国的生产能力还在不断提高。可农业国没有办法靠自己迈过这倒门槛,最终的技术能力被限制在少量的生产规模之内。即便是中国这样几千年领跑世界的文明古国,有着深厚的积累,也在西方百十年的工业发展积累中全面落后了。
在霍山的铸炮厂,李岩给这个场地里头添加的内容不算太多,主要是利用了滑轮组的吊车。滑轮组是铁的,拉动滑轮组的铁链、粗糙的齿轮以及与之配合的链条,都是李岩不惜人力工本制造出来的。
铸炮某种意义上就是个重工业,重工业就是个吞金兽。即便是铸造出大炮来,也没办法直接用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。只有用大炮对外攻城略地,抢可以耕种经营的土地,或者是更直接的抢来黄金白银粮食物资,才能说是曲线起了作用。
能否在建成重工业后打赢战争,这是个两可的事情。但是想建成重工业,就得立马掏出真金白银的投进去。就如后世克虏伯的小儿子一句话所说:“你说我是喝工人血的臭资本家?!我tm在喝别人的血之前,得先喝自己的血!”
从官府那里抢来的东西,除了火枪等武器不能动之外,其他的金属物品都给投入了生产中,这部分支出还不包括支付给匠人们的工钱。这样的支出还没计算另外一个隐形成本,那就是李岩本人掌握的知识,则是后世中国几十年积累出的教育体系教授给李岩的。每一点一滴的知识背后,都是后世中国劳动者们无数血汗的积累。
作为一个穿越者李岩也没有铸炮的经验,他只能靠这个时代的工匠们来完成这个任务。如果工匠们铸炮失败,那李岩前面出生入死所积攒的东西,都等于打了水漂。
所以李岩是准备多来铸炮场看看,不是为了监督,而是想竭尽自己所能,在力所能及的方面尽量的支持一下。在此时,高高在上的态度与藏私,都只有副作用。不仅仅是李岩,军医院也搬到了这个极容易产生伤者的铸炮场附近,有些时候只是晚治疗一会儿,就很可能是一条人命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小说推荐:《成为神明的我只锤奇观》《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》《林安安的六零年代生活》《一心摆烂的恋综女配[快穿]》《贼天子》《[足球]安东绿茵日记》《修仙女配谋长生》《北美新神》《了了》《顶级坏种为我俯首称臣》
大几大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八一中文网81kz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